close

離開客家飯餐館,下午的行程是去看張家圍,天氣酷熱的還是讓人受不了,經過張家圍牌樓之後沿著街道走,轉近一條小巷,映入眼簾是一大片青綠的布袋蓮田,翠綠中立著淡紫色串花,在酷熱的太陽下拍照,眼睛都要睜不開了。


布袋蓮田旁邊有幾棵垂柳,迎風搖曳著,倒也增添幾許書香氣息,更令人流連不忍離去....


張家圍位於梅城東郊鎮下市。全鎮主要宗族有張氏、黃氏、劉氏、溫氏、鍾氏、楊氏等宗族。其中張氏宗族和黃氏宗族是當地較大的宗族。張氏宗族基本分佈在張家圍(包括圍裡和圍外),及東郊和東街行政村,人口約5000左右,約佔東郊人口的三分之一,是當地的大族。


張家圍內主要祠屋有:文種糖、春苑糖、崇德糖、敦睦樓。


時值正午,太熱了,大夥都儘量挑綠蔭下走,來到一個大廣場,廣場邊一棵鳳凰花,已過畢業季節,鳳凰花仍開的燦爛繽紛。這幾天都看客家建築,難得有機會拍喜歡的花草,當然趁機多拍些。


團體行動,跟不上可麻煩了,整個張家圍佔地頗廣,中午時分,大家都在休息吧!這群遠來的陌生人,在烈陽下卻仍興致盎然的仔細觀賞著這地區建築的特色,蜿蜒走過池塘,一大片建築倒影在閃閃發光的波光粼粼中....


這邊建築有一個特色,就是什麼樓什麼樓的,與臺灣都是什麼堂什麼堂代表不同姓氏很不一樣!看見了銘彩樓....淮南樓.....


之後來到黃遵憲紀念館,由黃遵憲書齋「人境廬」以及故居「榮祿第」和民居「恩元第」三處相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組成,佔地面積達23畝。黃遵憲這位近代變法的先驅,有名的外交官、政治家、詩人,其書齋「人境盧」幽雅深邃。


一株樹齡110年的夜合花,在書齋庭園中靜靜散發著幽香,雖已屆高齡,仍是生氣蓬勃的在庭園一隅......


沿著五步樓上了二樓,遠眺整個庭園,官宦之家的氣息濃厚.....亭台樓閣...



















 



 



 


 



 




 



 



 



 




 



 



 


 



 



 



 



 



 




 



 



 



 





 



 




 



 



 




 


 




 




 



 


 



 



附註:關於黃遵憲


黃遵憲(1848l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只(今廣東梅州市)人。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詩人,也是一名外交家,及戊戌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黃遵憲出生前後,正是帝國主義一次更比一次野蠻地侵略中國、國內農民運動一浪高一浪的時代。中國社會的經濟、階級關係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一切,對黃遵憲的一生,有著極大的影響。他20歲在家鄉考中秀才,26歲中拔貢生,29歲中順天鄉試舉人,曾受到李鴻章的賞識,稱其為霸才
      1878
年他30歲的時候,何如障奉命出使日本,他以參贊的身份隨使日本。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日漸強盛起來,這對於近鄰的、正遭受外國侵略的中國人民來說,有著現實的借鑒作用。黃遵憲同國內的其他仁人志士一樣,迫切想了解日本是如何學習西方的。他遊歷日本各地,接觸各階層人士,認真考察和研究日本的歷史、現狀及風俗等,並且還注意研究各國的歷史及國際形勢。他的眼界不斷擴大,思想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反映和介紹日本國情的詩作,並著手編撰《日本國志》。
      1882
年他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1885年解任回國。在國內這一段時間裏,他日夜加緊著述,于1887年完成了《日本國志》一書。該書共40卷,包括年表、國統、鄰交、天文、地理、職官、學術等12類,共50余萬字。他在這部書中,採用詳今略古之手法,在記述日本3000多年的歷史沿革後,著重介紹了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變革情況。以他自己的話說:意在借鏡而觀,導引國人,知其所取法。其目的就在要作為中國變法自強的借鑒。
      1891
年他再度出仕,隨薛福成出任英國使館參贊,不久又調任新加坡總領事。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被調回國內。
      
黃遵憲在長期的外交生涯中,耳濡目染了東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及其學術思想,如探尋了日本明治維新發生的原因、政治制度等;又出開辦費,又請梁啟超來上海共同籌辦並主筆《時務報》。同年,他奉旨入京,被命為出使英國大使,後來又改為出使德國,但遭到阻擋而未能成行。1897年改任湖南長室鹽法道,繼爾又接署湖南按察使,與湖南巡撫陳寶箴協力舉辦新政,倣西方國家巡警制度,設立保衛局,又設課吏館;還開辦了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宣傳變法維新和培養維新人才,使湖南當時的社會風氣大變,成為變法維新的中心之一。1898年,黃遵憲被命為三品京堂出使日本。但他因病而未能立即赴任。這年9月,變法維新運動遭到以慈搐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而告失敗,黃遵憲受人參奏,幾經週折,最後被罷職歸家。
       
黃遵憲不但是變法維新運動的積極鼓吹者與參與者,還是中國近代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與他的改良主義政治思想相適應,在詩歌領域,他成為改良主義時期愛國詩人的一面旗幟。當時的中國詩壇,雖然仿傚古人的目標各有不同,但倣古這一點卻是共同的。濃厚的復古之風籠罩著當時的中國詩壇。而這時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幾位首要人物,像康有為、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在從事政治改革的同時,都提出了反對復古、革新詩界的口號。
       1896
1897年之間,梁、夏、譚等正式提出了詩界革命的口號。黃遵憲詩歌的成就不僅高於舊派詩人作家,而且也超越了同時期的新派詩人作家。在其創作上是如此,在提倡詩界革命的主張上,也遠遠地早于康、梁、夏、譚等人。他在少年時代,就己提出別創詩界的主張。他21歲時,提出我手寫我口的詩歌創作原則,親自考察和接觸了美、英等這樣的新型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制度。這些使他認識到,建立立憲政體是西方和日本國家強盛的緣由;中國要救亡圖存,只有維新,要維新就必須學習外國。
       
回國後,黃遵憲于1895年奉命主持洋務局工作。1896年他來到上海。當時康有為正在上海組織強學會,黃遵憲也參加了。之後,他又登門拜訪了康有為。他贊同康有為的維新主張,但略有一點不同之處,他認為頓進難求速效,不若用漸進法。這一點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共事。而且從這次會面之後,他們朝夕過從,無所不語
       
北京的強學會,不久就遭到頑固派的封禁,上海的強學會也隨之瓦解。黃遵憲為重振強學會精神,決心開辦報館,加強輿論宣傳。在詩歌創作方面,黃遵憲要求達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他以通俗語言入詩,反對盲目尊古和倣古,主張衝破舊式詩歌的束縛。在他幾十年的詩歌創作實踐中,始終堅持這一原則,成為中國近代詩界革命的先驅。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華夏經緯網 )


voicexml
voicex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nn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