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鐘廣場感受到陽明山花季的熱鬧之後,車子沿著陽金公路蜿蜒上山,來到了陽明書屋。

書屋位於大屯火山群最高峰七星山的熔岩流台地上,北倚七星山,南眺台北盆地,淡水河、基隆河於面前迤邐而過。西鄰大屯山群峰,下眺頂湖及十八份台地,東望平等里方向的小草山,近眺紗帽山、尖山與華岡及大埔台地,視野壯闊,具龍蟠虎踞之勢。


眼前這片台北盆地自古以來先民曾在此蘊育了多樣的生存環境及久遠的歷史文化。眺望淡水河對面的觀音山(八里坌山),有遠至六、七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遺址,四、五千年前台北盆地與陽明山周遭持續出現了繩紋紅陶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直至晚近數百年前,這塊土地仍是南島語系北部平埔族 "凱達格蘭人"生活的樂園,他們居住於杆欄式的屋舍,與鹿群為伍,悠遊於滿是原始森林、草澤溪湖、鳶飛魚躍的山水勝景之中。他們是美麗之島北部,真正自由自在、快樂自足的原住民族群,而今日草山、書屋一帶當時亦是他們重要的狩獵與採摘生活空間。


二百年前,漢族漳泉祖先渡海來台,溯淡水河,將原為平埔族人的沼澤、獵場開發為耕地,將由大陸帶來的血源及祖籍地文化溶入固有的南島文化。歷經先民拓墾,在清末時期,盆地中已是農田遍佈,山上則由原始森林墾殖為茶樹、大青(藍染植物)、柑桔等作物。至日治時期,盆地由清末的台北建城慢慢往都市化發展,草山地區則全力推展 "大屯山造林運動"及溫泉利用,使童山濯濯長滿芒草的草山,變成目前翡鬱的綠色森林,日本的賞花及溫泉文化亦在此復現,當時書屋附近為造林苗圃。


國民政府來台,中興賓館下方的草山行館,由日治時期領導菁英的溫泉別墅區轉變為 蔣公的夏日避暑行館,加上附近陽明山莊、中山樓的闢建,因政府要員常至此開會,漸使陽明山宛如國民政府實際的行政決策中心。其後 蔣公閒暇時,常自草山行館散步至上方森林公園,覺此處景觀殊勝,形勢不凡,故於民國五十八年決定在此興建台灣最後一個行館一一中興賓館,做為接見賓客及夏日避暑的行館。蔣公於民國五十九年搬入,六十一年夏心臟病發,就下山療治直至崩逝,民國六十八年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進駐後將其更名為陽明書屋。 解嚴以後。本區成為陽明公園新遊憩據點,花季期間賞花遊客如織。陽明書屋在此遊憩動線上,人文、自然景觀兼備,是讓眾多學子瞭解先民文化,學習謙虛胸懷來體驗自然的最佳戶外教學場所。


「陽明書屋」原名中興賓館總面積約十五公頃。進入此處遊客別稱「總統路」的中興路,自民國五十九年行館啟用後即歷經二十年的管制,時至民國入十年方才解禁。經由陽明園花鐘旁順坡蜿蜒而上一.八公里處,即可達這座落於七星 . 大屯 . 紗帽等綠意青山及淡水 、 基隆兩河所簇擁環繞的「陽明書屋」。


中興賓館自 蔣公逝世的四年後,國民黨黨史會將辦公地點及 黨史資料遷移至此,而總統府機要室掌管的「大溪檔案」亦集中至地下室管理。同時將此處佈置成一陳列 國父 蔣公及開國先烈、先賢歷史文物之紀念館,並改稱為 「陽明書屋」。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國國民黨將陽明書屋各建物及管理權,捐贈內政部轉交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經過精心籌劃後,始於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將這與世隔絕二十多年的深宮大宅正式提供社會大眾參觀。期以這更新的面貌展開另一扉頁,為這草山上層巒疊翠的國家公園憑添更多文史氣息。


欲暢遊陽明書屋,需購票並等待導覽人員定時導覽,距導覽還有一段時間,我們逗留在遊客服務站許久,站內懸掛有許多關於中興賓館內設施的照片,此時看來,在現在政治氛圍下,真是感觸良多。


(文內部分段落係引用自http://www.ymsnp.gov.tw/html/chi/topic/ymbook/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nn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